首页 资讯 正文

天水市农科所小麦试验田开镰 60年育成120余抗旱品种

体育正文 132 0

天水市农科所小麦试验田开镰 60年育成120余抗旱品种

天水市农科所小麦试验田开镰 60年育成120余抗旱品种

市农科所小麦(xiǎomài)试验田开镰 60年育成120余(yú)抗旱品种 每日甘肃网7月(yuè)1日讯据天水日报报道(bàodào)【新天水·天水日报记者张彬霞 赵军霞】金色麦浪翻滚,联合(liánhé)收割机轰鸣驶过,饱满的麦粒如金色瀑布般倾泻入仓……6月28日,位于秦州区中梁镇的天水市农科所小麦研究中心中梁试验(shìyàn)基地内,一场承载(chéngzài)着科研人员数年心血与收获喜悦的小麦收割正式启动。 天水市农科所小麦育种工作始于1962年,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。在一代代科研人员(kēyánrényuán)的接续努力下,累计育成“天选系”和“中梁系”小麦品种120余个。当天,试验田里呈现出一派繁忙(fánmáng)景象:工人操作联合收割(shōugē)机高效(gāoxiào)作业,科研人员手持镰刀(liándāo)在人工区域细致收割。前者负责大面积试验田的快速收割,后者则专注每一份小麦材料的完整保留——这些材料对后续研究(yánjiū)至关重要。 收割现场,科研人员将小麦(xiǎomài)分袋封装后带回实验室,进行产量测定、性状(xìngzhuàng)分析等(děng)系列检测。“从杂交选育到品种定型,需历经10余年时间(shíjiān)。期间需通过不同环境下的种植试验和(hé)层层筛选,最终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进行推广。”市农科所小麦研究中心研究员岳维云介绍。 一粒良种,只有播撒(bōsǎ)在广袤田野才能真正发挥价值。岳维云告诉记者,“中梁系”品种以抗旱育种为核心目标,目前累计育成(yùchéng)40余个品种,在抗旱性、抗病性及产量方面表现突出。“如(rú)‘中梁44’‘中梁34’‘中梁51’等新品种,在今年干旱条件下,在张家川、清水(qīngshuǐ)及渭河(wèihé)以北地区仍保持稳定产量,深受农户认可。” 市农科所小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希恩(wángxīēn)表示,团队聚焦抗锈病、高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选育,从秋播到次年六月中下旬(zhōngxiàxún)收获期间,需全程开展精细田间管理及性状记录,为后续研究奠定(diàndìng)基础。 “尽管今年遭遇干旱,但通过增施有机肥、深耕保墒等措施,产量(chǎnliàng)与品质仍达预期目标。”岳维云表示,本次收割不仅是对科研工作的(de)年度(niándù)检验,更(gèng)将为优化育种策略积累数据支撑。接下来,团队将结合(jiéhé)检测结果调整种植方案,为培育更适应区域气候的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。
天水市农科所小麦试验田开镰 60年育成120余抗旱品种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